2021年被稱為“雙碳”元年,在全球范圍內各國達成了以“碳中和”為代表的綠色與可持續發展共識,我國也確立了“2030年前碳達峰、2060年前碳中和”的發展目標,并相繼出臺了“碳達峰”“碳中和”兩個工作頂層設計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金融行業迎來了巨大機遇和挑戰,在“雙碳”目標下,如何順勢而為?近日,由中國出版集團發行,華軟資本創始人、董事長王廣宇所著《零碳金融:碳中和的發展轉型》一書,通過對“綠色金融”“碳金融”“轉型金融”“碳足跡”“氣候金融”“綠色溢價”“碳產權管理”等行業前沿問題的介紹與分析,論述金融資本如何“轉綠”,如何引領低碳零碳科技發展,從而使社會實現規?;G色產品和服務,實現“雙碳”目標。
三金融作用域協同發力
作者結合多年金融實戰經驗提出,零碳金融是應對碳中和的全新金融生態,金融支持企業實現“零碳化”調整主要有三個作用域:綠色金融、碳金融以及轉型金融,尤其著重論述了后者這一新興領域的理念、作用、運行機制及意義等。
綠色金融指有特定“綠色”偏好的金融活動,金融機構在投融資決策中充分考慮環境因素的影響,并通過一系列體制安排和產品創新,將更多資金投向環境保護、節能減排、自主研發循環利用等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和項目,同時降低污染性和高耗能企業及項目的投資,以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。綠色金融的主要產品是銀行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,前者主要投向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和清潔能源,后者主要投向國有企業。目前,中國的綠色金融發展很迅速,但總體規模有限,一些深層次問題有待解決。
碳金融主要指與碳排放權交易有關的金融市場業務。我國在多年試點基礎上,正在設計和推出明確的碳金融市場體系,已經出臺了相關制度安排。除排放權交易外,碳金融衍生品、期貨、質押融資領域中都可能會出現一系列新金融工具。值得注意的是,作者指出,一旦把碳排放配額確定為碳排放資產之后,其可成為會計處理中的公司資產,因此可以對其進行質押融資,這也打開了碳金融與綠色金融的業務創新空間。
轉型金融是“碳中和”目標確定后金融業界面對的新挑戰、新問題。當前,業界對它的定義還沒有達成一致,有關研究也剛剛起步,但總體來說,轉型金融是為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、清潔高效的能源和可持續發展的商業體系,金融市場應對做出的主體業務調整。
數字化減排助推企業“轉綠”
在厘清“碳金融”相關概念及運作機制后,本書從數字化減排的角度出發,提出實現碳中和的實現路徑必須靠政策、技術和市場三者合力完成:政府出臺科學的政策,科研部門提供創新技術,企業家提供市場和商業發展。作者尤其強調企業家角色之重。
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,數字化浪潮給全世界每個人的生產、生活方式帶來巨大變化。同樣,數字化轉型也為碳減排提供了巨大推力。除去數字化支持金融部門構建碳市場、促進碳交易、核算碳足跡,提高市場效率而產生的補充效益外,數字化減排體現為降低數字產業自身碳排放的直接效益,以及推動其他產業減少碳排放的間接效益。
在直接效益方面,數字經濟和電子信息產業本身對減排和污染防治領域較重視,在中國數字經濟將長期占據最大、最具潛力的產業地位,特別是智能制造、智能農業和移動智能等領域,減排積極性較高。如何發展更低能耗的數字產業,更好規劃、建設、運行數字城市網絡,如何依靠人工智能(AI)提高能耗管理水平,都是未來減排和低碳發展的研究方向。在間接效益方面,數字化可以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,改進能源配置結構,提高清潔能源替代程度,促進傳統能源消費效率提升。
作者指出,金融服務實體、投資注入實體的關鍵都是企業家,企業家群體在“雙碳”轉型中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。創造新的產品和新的技術,推進在零碳產業中的規?;瘧?,引導長期資本投向改變未來的科技——在實現碳中和問題上,企業的作用最特殊,企業家精神也是最為稀缺和重要的。如果沒有企業或企業家的介入,碳中和可能只停留在口號層面。
當前,“碳中和”的政策、法律制度和發展環境正在完善,新一代企業家應以更強的使命感響應國家號召。低碳技術的發展、數字化轉型和零碳金融的賦能,為企業進行低碳綠色轉型提供了高水準舞臺。從企業家角度來看可以“重做一遍”:數字化轉型重做一遍是重新界定客戶、產品、品牌、渠道和利益相關者,低碳轉型重做一遍則要在節能減排、創新產品、推動低碳消費的行動中,開拓新發展道路,做出新商業模式。中國和國際社會目前處于合作的關鍵時期,企業家承擔著連接本土和國際市場、聯通中國和全世界的職責,應該把握國際氣候合作的良好主題奮發有為。只有更多的企業家躬身入局,更多轉型金融和零碳金融的舉措涌現,更多創新顛覆性科技發明出現,更多綠色可持續企業才能得到發展,“雙碳”目標和高質量經濟發展才能夠更快實現。
(文章來源:中國證券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