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經省政府同意,陜西省自然資源廳、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印發《陜西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(2021-2035年)》(以下簡稱《規劃》)?!兑巹潯诽岢?,2025年水土保持率達到70.51%,新增歷史遺留礦山綜合治理面積4900公頃;2030年水土保持率達到72.17%,新增歷史遺留礦山綜合治理面積3173公頃,完成省內所有歷史遺留礦山綜合治理;203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47%,森林蓄積量達到6.7億立方米,水土保持率達到73.82%。
《規劃》明確,全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格局為筑牢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屏障、秦巴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生態屏障;提升長城沿線防風固沙帶、關中平原生態品質帶、漢丹江水環境綜合治理帶;建設生態連通廊道,打造“四橫三縱”架構;劃分陜北風沙草灘生態脆弱區、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區、黃河渭河沿線生態保護區、渭北礦山集中開采治理區、秦嶺生物多樣性及水源涵養區,巴山生物多樣性及水源涵養區等6個生態修復分區,根據各分區特點實施不同修復治理策略;實施9個國家級、4類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重點項目。
《規劃》針對生態空間、農業空間、城鎮空間分別提出了不同修復策略。其中,就生態空間修復提出了加強秦嶺中央水塔功能,提升巴山水源涵養能力;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,守護秦巴山區生態屏障;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,筑牢黃土高原生態屏障;強化長城沿線防風固沙功能,推進砒砂巖和鹽堿地綜合治理;改善重點流域河湖濕地水生態,保障水安全等5條策略。
為強化規劃實施保障機制,《規劃》不僅明確了工程布局和時序,還從加強組織領導、強化資金保障、完善政策體系、加強科技支撐、增強評估監督、鼓勵公眾參與方面明確了要求。
(文章來源:中國自然資源報)